經歷25年的成長歲月,今年4月,全世界個人電腦的銷售,風光突破10億臺。
資訊產業,人類的「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也讓臺灣第一次在國際舞臺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商業週刊》所做的「2002年全球科技100強」中,臺灣科技公司就佔據7席,這是臺灣企業有史以來在全球贏得的最佳成績。
「新的亞洲價值正在形成,」《商業週刊》分析:「原因來自於創新的低成本製造模式。」
但也就在締造空前佳績的同時,臺灣資訊產業大樹,飄落第一片黃葉。
**產業成熟與中國崛起
**
產業發展高原期的來臨,意味著高成長時代的終止。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7月底的法人說明會中便指出,由訂單的變化,可以看出個人電腦的應用正在逐步減少;而惠普與康柏的合併、戴爾電腦的低價策略,都說明了產業變化的激烈,品牌大廠利潤受限,將進一步壓縮代工廠的毛利,直接影響以代工為主的臺灣產業。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報告也顯示,臺灣資訊產業的產量雖有增加,但產值卻沒有明顯的增長,「廠商的利潤就跟半導體的技術一樣,從『微』利變成『奈米級』的利潤。」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主詹文男苦笑地說。
衝擊之二,則是中國的興起。據統計,去年大陸出口商品金額為2660億美元,全球500大企業,已有80%進入大陸。龐大的市場,低生產成本、廉價勞動力,使中國做為全球製造中心的態勢已定,臺灣優勢嚴重受到挑戰。
臺灣接下來該往那邊走?20多年來,臺灣的資訊產業已經走過多次轉型之路,從早年單純的組裝代工,到後來全球運籌,及至今日走向工業設計,只是,這一次走的特別辛苦,因為過去的轉型在於製造技術的提升,而現在卻是整個經營思維的大改造。宏碁集團的分割、光寶集團的整合、鴻海與廣達的組織調整,都反映了業者在追求低成本時,比的不只是訂單喊價的高低,而是資源的再整理。
「變,已經是產業的基因,」華鴻創投總經理,也是臺灣創投公會副理事長陳仕信觀察,近來在產業內異軍突起的,都是變得快的公司。
**積極開發手機技術
**
產品線的調整,是最顯而易見的「變」。以筆記型電腦龍頭廣達為例,雖然筆記型電腦仍是營收大宗,廣達卻已經在手機、伺服器、光碟機、液晶顯示器等項目,投注了不少心力,林百里不諱言,在PC的領域,已經沒有新的客戶。
臺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分析,「數位整合」(Digital Convergence)是現階段業者重要的方向,誰能先在這個領域中佔到位置,誰就有機會持續成長,
信用球版是什麼
其中手機與PDA是兩個突圍的重點產品。
雖然手機全球市場近來已呈飽和狀態,但手機具生活感的使用介面,兼以在未來3C系統中的關鍵位置,雖然臺灣人才缺乏,業者仍積極擁抱。
廣達和臺灣大哥大合作,推出臺哥大品牌的手機,以提升系統設計能力。廣達發言人李杜榮表示,雖然目前廣達的手機技術還不夠成熟,「但開發手機是廣達一定會走的路。」廣達今年初的組織調整,便拉出了無線通訊、儲存設備以及液晶顯示3大事業群,並轉投資做TFT-LCD面板的廣輝,以及生產超薄光碟機的廣明。
另一筆記型電腦大廠仁寶,
現金版註冊
不僅積極參與英特爾通訊系統開發,並以轉投資方式,成立華寶通訊,目前已接獲摩托羅拉新機種的訂單,而董事長許勝雄,也在今年出任取得3G執照的聯邦電信董事長一職。許勝雄說,擔任聯邦電信董事長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透過3G經驗,協助仁寶更快速的整合旗下資源與經驗,延伸仁寶的競爭力。
「臺灣的製造基礎仍然很雄厚,但還須有夠多的選擇,」光寶集團執行長林行憲指出,過去臺灣業者靠單一產品生存的時代已過,未來必須提供多元化的產品,一方面填補PC產能的空缺,另一方面透過多樣化產品支持,
1XBET娛樂城
才能形成夠規模的企業體,因應變動劇烈的產業環境。
**跨越PC門檻的前哨站
**PDA是另一個激戰的市場,除了產品新鮮,有龐大的消費群,關鍵在於PDA的技術與筆記型電腦相近,學習曲線相對較短,特別是WinCE系統的Pocket PC,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包括宏碁、神達、華碩、仁寶、大眾、英業達,到以iPAQ一戰成名的宏達,今年都陸續推出各類新產品。例如仁寶替Toshiba代工的e310,
真人娛樂
便是今年Toshiba搶攻大眾化市場的主力產品,而華碩也趁著暑假電腦多媒體展的熱潮,推出「MyPal」,準備一拼高下。
「PDA的成敗,可說是業者跨越PC門檻的前哨戰,」資策會IA產業分析師尤克熙指出。然而,在產品走向多元化的同時,研發設計能力成了另一個議題。
「以臺灣的規模,做EMS是行不通的,ODM才是臺灣利基所在。」光寶集團執行長林行憲表示,
DB電子試玩
臺灣最大的本錢在於包括生產、運籌到規格設計的整體製造服務能力,不過,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灣業者,過去資源不多,很難提早參與客戶的先期開發工作,但現在臺灣在資金及技術上都有基礎,「是該提升研發能力的時候了。」光寶之所以決定四合一,關鍵之一便在於將過去分散研發的資源整合起來。
今年登上臺灣民營製造業龍頭的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同樣肯定臺灣的製造優勢,「就因為我們有製造的基礎,才有能力談下一步該怎麼做,」郭臺銘表示,對臺灣業者來說,過去是製造技術的創新,現在是產品應用的創新。
臺灣資訊業者的努力,顯示出業者心裡所想的,不只是賺錢這件事,而是如何變成更具國際性格的企業。湯明哲分析,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必須有3種法寶,一是學會管理自己的品牌,二是懂得技術創新,最後要會價值整合。目前臺灣業者只在技術創新部份,展現些許成果,其他兩項有業者在努力,但成績還不明顯。
**經營品牌是新挑戰
**
不同於以製造為主的水平垂直整合模式,經營品牌的關鍵,不在於成本的控制,而在於對生活的理解。這方面,臺灣的確吃力。
資策會主任詹文男觀察,臺灣如果要提升產品能力,經營品牌的確是資訊業者的新挑戰,「因為掌握了品牌,才會真正聽到消費者的心聲,回頭才會有精彩的產品。」詹文男揮揮手中那臺外型搶眼的SONY的PDA,「這就不只是技術能力的問題,而是一種感覺的掌握。」
詹文男說,臺灣業者雖然體認品牌的重要,但「業者不敢挑戰高價,卻又不願意大膽擁抱低價市場,
線上百家樂
結果就是不上不下。」
多年前,施振榮提出了「微笑曲線」的理論,說明研發與品牌的價值,而目前正由製造谷底向兩端爬升的資訊產業,也正準備迎接展開笑臉的時刻。
文章源自於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