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雖然臺灣已經開放觀光將近十年,但臺灣大部分的球迷對於什麼叫做「職業棒球」還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但多次藉由商務前往日本談生意「順便考察」日本職棒的洪騰勝,當然深知所謂的職業棒球,不是只有球員專職打球,打一整年的比賽而已。因此在接任職棒推動委員會執行秘書後的一次專訪,洪騰勝也興致勃勃的提出許多想法。在那時,洪騰勝心中就已經有一幅臺灣職棒的藍圖-職棒,絕對不是只有一年打上百場比賽而已!吉祥物「龍獅虎象加鷹熊」這是職棒四年開打前的主打slogan前半段,尤其是「龍獅虎象」是現在老球迷提到職棒元年時必定會浮現的四字組。這四個字代表的剛好是1990年中職開打時各隊所屬的吉祥物。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四個吉祥物到底是怎麼由來?根據梁功斌的回憶,龍獅虎象在他1989年九月報到前就已經定案。詢問洪騰勝的回答,因為龍獅虎象是四種比較大且為人熟知的動物,選擇時有避開身型太小如蜜蜂或人家不夠熟悉,且較有中國風味且吉祥的動物-知道很多支持「臺灣」的讀者可能這時又有意見,但那是35年前,請理解那時的時空環境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差異。至於四支吉祥物如何分配?傳說是統一董事長林蒼生非常喜歡西武那支獅子,所以獅子就被統一挑走;味全是棒球資歷最深的老大哥,「龍頭老大」就讓給味全;至於虎,據說原本是洪騰勝最屬意的吉祥物,但當時三商總裁陳河東生肖屬虎,所以洪騰勝就把虎讓給三商,自己選剩下的那支象。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吉祥物決定了歸屬,接下來就是要設計吉祥物的形象,這部分就不清楚是透過什麼管道,但最後找到了先後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兩位年輕人,林勝聰負責四支吉祥物的造型設計與各式圖案。鍾孟舜則以生花妙筆,賦予他們靈動的生命力。 對林勝聰而言,為球隊設十吉祥物可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因此在構圖前,他搜集各國職棒隊及各項比賽的吉祥物圖案,包括阪神虎、西武獅、88年漢城奧運的虎多利,及78年區運的小浣熊卡通造型等圖案作為參考,經過半年時間,七到八次的修改才定案。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鍾孟舜的責任,則是讓固定造型的四支吉祥物靈動起來,為了使4隻吉祥物真正走人球場,以誇張而不失真的手法,用連續動作的表現方式,讓他們扮演投手、捕手、打擊者、跑壘員…等多重身分,使他們不再只是平面上的圖案,而是具有生命的個體。 這款紀念毛巾上面的投打圖樣都是鍾孟舜親手設計 吉祥物的造型與圖樣出來了,可不能就讓他們死板板的只活在平面,當圖樣定案後,聯盟(應該也是洪騰勝自掏腰包先墊錢)隨即向日本專門製作迪士尼樂園吉祥物的公司定做了龍獅虎象各兩支的吉祥物,每支造價高達25萬臺幣,並且在送達臺灣後隨即徵選穿戴人員,在各大百貨或電視節目不斷亮相,替即將開打的臺灣職棒首個球季造勢。 球場播報員常去日本看職棒的讀者,應該都對日本職棒的球場播報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語言不通,但除了歐力士等少數球隊採取男性DJ語調以外,都是由甜美的日本女性,平穩專一的播報先發出場名單,選手更替,
QT電子仙境傳說
或一些選手的重要個人里程碑等等。但很明顯,洪騰勝心目中的臺灣職棒球場播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他對臺灣職棒,至少職棒初期的球場播報員,要求更多,而且要更接地氣。 在洪騰勝的想法,早年的職棒球場播報員,還負擔教育球迷的任務 圖片翻拍自《職業棒球》 到底他心中的職棒球場播報員,是什麼樣貌?我們可以從梁功斌在《梁功斌的兩千天》所記憶的面試與培訓過程,可以略窺一二。寄履歷,初次面試這都跟一般的應徵相去不遠(一項小資訊:聯盟初期的員工,都是洪騰勝一一親自面試),但最終考試的項目,卻大大出乎意料。最終考試的方式,是洪騰勝會給你一篇稿子,內容大約是一個電影橋段,但問題在,洪騰勝要求的是「用臺語講這段稿子」如果第一次看到這段故事的,應該都非常意外,在當時整個臺灣還在「人人講國語」的年代,洪騰勝的職棒播報員最終測試,
DB多寶電子
竟然是「用臺語講一段稿子」,這就說明在洪騰勝的心中,雖然是「中華職棒」,但這是屬於「臺灣人的職棒」,大部分看棒球的人,他們熟悉的語言也是臺語,但棒球又是非常專業的運動,很多規則與知識,甚至球場上的一些狀況,需要由現場的職棒播報員立刻解釋球場上的狀況,或者裁判為何要這樣判決(最代表性的就是「內野高飛球」,不是職棒開打,筆者也不知道當裁判一宣告後不管內野手是否接到球,打者都直接出局)也就是說,在洪騰勝的觀念,早期的球場播報員,不只是播抱球員異動跟比數,更是職棒觀念的宣傳大使。他要負的責任遠比日美職棒的播報員更加重大。所以必須有良好的臺語能力,以及臨場反應(能在如此錯愕的最終面是還能脫穎而出,臨場反應當然也不會差到哪裡)經過如此空前絕後的面試,
戰神塞特試玩
最後入選的兩位聯盟初代播報員,分別是梁功斌與曾建銘,尤其是梁功斌,日後成為臺灣職棒史上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之後他還有很多次的登場機會,容後再敘。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附帶一提,這次播報員徵選,還有一位教物理的老師也前來應徵但沒能選上,但他最後還是留在聯盟,並一路當上秘書長,這位物理老師的名字,叫李文彬。辦職棒雜誌在1988年宣布正式推動職棒時,
ATG電子
當時擔任籌委會執行秘書的洪騰勝在採訪時就明確表示「我們會每個月固定出版一份刊物,裡面全部報導職棒與球員的種種新聞。」洪騰勝舉的例子是當時臺視的《電視週刊》,現在的讀者可能已經沒有印象,早年無線三臺都有專屬的週刊雜誌,內容就是宣傳自己家的明星、電視劇乃至購買的國外電視影集等。(作者按:當時有所謂的「三臺默契」,所以臺視的演員除非跳槽是不能同時在其他兩臺出演節目-歌手除外)也跟《姊妹》同屬婆婆媽媽聚集場合最常出現的雜誌。因此洪騰勝希望可以由聯盟這裡出一本專屬的職棒報導刊物,藉此整合吸引球迷的目光,並藉由雜誌宣達聯盟對一些事件的官方立場。但不管是網路資訊氾濫的現在,還是「臺灣錢淹腳目」的30年前,「要害一個人,就勸他去辦雜誌」這句話一直是不變的真理。因為辦雜誌真的是一門徹頭徹尾的賠本生意。就算在紙本出版最高峰的1990年代,能純靠雜誌賺錢的只有極少數,絕大多數都是賠本苦撐,而且最可怕的是當期銷售期結束後,留下來非常可怕的過期雜誌庫存,當看著倉庫內過期的雜誌不斷的增加,那種心理壓力,沒親自看過的人是很難體會。所以當洪騰勝宣告聯盟將籌辦專屬的職棒雜誌時,外界一面倒的都不看好,而且認為那將會成為聯盟尾大不掉的負擔與累贅。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當時新聞圈內跑體育的記者,沒有一個願意跳槽,總編輯也是洪騰勝費盡心力才找到前不久才過世的吳清和擔任職棒新雜誌的首任總編輯。至於其他的文字、美術與採訪編輯與攝影等,全數公開招募。 洪騰勝在職棒開打前就宣告要做專屬雜誌,但沒幾個人認為他能成功 圖為筆者收藏職棒元年《職業棒球》 但在雜誌進行籌備階段時,洪騰勝定下了一個日後影響深遠,現在來看也非常了不起的策略:「一隊一採訪」。顧名思義,就是每隊配屬一位專職的採訪編輯,這位被配屬的採訪,從春訓開始到球季結束,除了少數緊急狀況的支援,他就是專門跑這一隊,甚至連比賽結束後都投宿同一間旅館。盡可能的長時間與所負責的球員、教練甚至工作人員混在一起,這樣才能挖出一般只跑比賽的新聞記者不可能看到的球員互動、花絮甚至內幕。曾文誠、陳蕓英、蔡鵑如就是《職業棒球》第一批的隨隊採訪。而這樣的模式很快也被各大報仿效。所以早年的棒球記者-尤其配屬到統一獅的-一年球季有一半在外地出差是常有的事,還有許多一出差就要一個月才能回臺北老家。但這批記者與球員建立的革命情感,也遠非後輩可比。籌組啦啦隊如果是1980年代因為「二郭一莊」還有1988年「呂旋風」才觀看日本職棒比賽錄影的老球迷,應該都對比賽中那些曲調陌生,但雄壯威武的喇叭演奏與整齊畫一的「kado-base~XXX(球員姓)」加油聲印象深刻。現在的球迷當然很清楚,這是日本職棒的外野應援團。因為有了這些應援加油,讓職棒不會只有比賽那麼單調(當然日後還有更華麗的韓式應援,但那是將近20年後的事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洪騰勝也看到這點,但也知道國內棒球幾乎沒有「常態性」的棒球應援文化-70年代少棒熱潮時應該有,但那是短期比賽,而且加油是純粹壯聲勢,跟職棒帶有幾許娛樂特質並不相同。因此他在職棒開打前的籌備事項,也包括規劃啦啦隊。原本洪騰勝的計畫非常「霸氣」!預定全省總共招募多達1200位啦啦隊,每隊招募300名,分別為北、中、南各90名,10名候補。但最後通過的名額為480名,4隊各自招收120名啦啦隊員,其中北、中、南區各40名正選及10名候補,成立龍、虎、象、獅4隊後援會。而入選啦啦隊最大的福利就是「免費看球」,並可獲得各球隊致贈全套設備,包括輷子、衣服、旗幟、徽章…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名額最後會縮水到1/3的原因,因為沒有任何正式說法,筆者只能推測當時職棒雖已勢在必行,但到底能吸引多少觀眾,球團可以承受多少虧損,其實都沒有把握。萬一屆時啦啦隊招募太多,每場付出的成本增加不說,要是比賽中出現啦啦隊還比其他買票進場的觀眾人數還多,那個畫面會非常難看,所以當時四家參與職棒的企業,可能除了兄弟飯店以外,都走向能省則省的經營策略。但這種由聯盟統籌啦啦隊的作法,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民生報記者高正源就在1989年10月24日發表一篇特稿,認為「球隊組球迷俱樂部 可﹗聯盟組俱樂部 不可﹗」他認為籌組啦啦隊的責任,應該由四球團負責,因為「聯盟本身不具任何吸引力或宣傳效益,聯盟組球迷俱樂部,又要球迷支持(聯盟分配的)那一隊?這個球迷俱樂部所能發揮的力量有限。」高正源還舉當時在中央聯盟中日龍隊的郭源治為例「他的後援會或球迷俱樂部,是為支持他而組成的,並非要支持中央聯盟或中日隊而設立,如果郭源治由中日隊轉到其他隊,其後援會或球迷俱樂部勢必隨他轉隊,道理即在此。」不過高正源當時對日本職棒應該也是一知半解。因為就筆者瞭解,日本職棒球團並沒有主動組織應援團(高正源說的球迷俱樂部-也就是聯盟初期的啦啦隊)日職那些對球隊或明星球員的應援,都是球迷自發。只能說當時因為資訊封閉,掌握媒體話語權的人,就算自己一知半解胡亂混用,也不會引起懷疑或任何風波。現在寫棒球的,查證就要更加謹慎,否則一旦講述出錯,會被立刻指正。接地氣的宣傳為了讓職棒在1990年開打後可以立刻站穩腳步,讓全臺灣知道「臺灣明年就會有職棒」的訊息是籌備期間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洪騰勝動員了所有可以運用的人脈資源,就是要把「1990年是職棒元年」的資訊傳達給每一位球迷,甚至每一位臺灣人。
請繼續往下閱讀
提到宣傳,洪騰勝也在籌備期間的訪談時顯露出少有的雀躍,滔滔不絕的講述各種他想到的點子。除了讓龍獅虎象四支吉祥物盡可能的利用假日上街宣傳,吸引目光外。洪騰勝還想到當職棒賽程定案後,可以把職棒比賽日程印製成精美的書表形式分發給球迷,讓球迷方便查閱。 職棒元年的紙本賽程表,就是同樣的排版折頁重新編輯 重點是用顏色區分球場,
GK娛樂城
非常容易辨認 雖然這個點子應該是來自日本職棒,但筆者確實有印象,大概是職棒元年開打兩個月後吧,就突然發現各個門票預售點,
TFG體育
或者球場的售票口,都放一疊印製精美的賽程表,讓球迷可以靠顏色就能知道比賽在什麼日子、什麼場地開打,而這樣的賽程表不但便於查閱,也成為許多球迷的固定收藏。除了賽程表外,洪騰勝也規劃製作職棒專屬的音樂專輯,由當時最紅的歌手童安格擔任製作人,整張專輯也以棒球元素創作相關歌曲並拍攝MV。包括大家熟悉的「張開勇猛的翅膀,迎向健康的前方」」開頭,當時被笑稱像軍歌,但至今球迷一聽都會哼的中華職棒主題曲。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聯盟,四支球團也都有支援,例如開打前三商在所屬三商百貨、三商巧福等門市、統一在統一麵包超商連鎖店、味全在松青超市、安賓超商都全面懸掛職棒賽開賽龍、虎、獅、象競逐的賽程布招。但洪騰勝認為這樣還不夠,因為在他心中,職棒不是只有大都會的居民,而是全臺所有的人都要關注,這才是真正的「全民運動」(當時還沒「國球」這個稱謂)所以,洪騰勝採用了當時最土,最接地氣但也最直接的宣傳方式:發財車到偏遠鄉鎮去廣播。如果看過80年代新浪潮電影如「兒子的大玩偶」,應該會對當年臺灣鄉下城鎮用發財車慢慢開,用聲音粗糙的大功率喇叭播放臺語宣傳電影或商品的畫面還有印象。這就是1970年代以降臺灣鄉村的主要宣傳管道。洪騰勝想到要讓職棒深入民間,就得用最接地氣的宣傳手法-而他想到的就是用發財車到鄉下巡迴。當然這種方式在聯盟有不同的聲音。於是洪騰勝就自費購買兩臺發財車,請當時播報組的梁功斌錄製臺語宣傳詞。每週只要比賽巡迴到臺中、臺南、高雄。就會在周邊的鄉鎮全部走透透,用這種方式告知「臺灣有職棒比賽了,大家有空就來看」。當所有的宣傳手段都使用了,總是要有一個機會來驗收之前做的努力是否奏效。那當時最直接的驗證機會,就是開季前的球迷會。
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打期末考:球迷會要說開季前的球迷會,等於中華職棒整整兩年多的籌備工作是否成功的期末考,一點都不為過。 職棒元年球迷會限定的紀念胸章,筆者也有一枚 職棒元年開打前,聯盟在三月初規劃了三場球迷會,順序是臺中、臺北與高雄。這項活動的正式名稱叫「職棒聯盟球迷聯歡晚會」,主持人由聯盟兩位球場播報員梁功斌與曾建銘擔任,除了介紹中華職棒聯盟的成立宗旨與經過,重頭戲就是味全龍、統一獅、三商虎、兄弟象的球員出場,除了進行才藝表演,球迷互動,還有最大宗的簽名會。但,到底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半年的密集宣傳,到底會有多少球迷專程到場呢?第一場球迷會在臺中市立文化中心文英館進行,結果還沒到開場的晚上六點半,文英館準備的800個位置早已坐滿,但場外還有許多球迷等待進入,最後整個會場擠近了將近2000名球迷。臺北場與高雄場也都吸引遠超過安排座席數的球迷,現場只能用「水洩不通」來形容。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職棒開季前舉辦的三場球迷聯歡會,都擠滿了球迷 翻攝自《職業棒球》 筆者有參加第二場在現已拆除的臺北體專「白館」舉辦的北區球迷聯歡會。還記得除了致贈一些小贈品外,現場也有職棒公司第一批的職棒商品攤位。至於主持人開場講的內容,早就完全沒有印象,因為現場球迷等的就是四隊球員的亮像與表演,而當天表現最亮眼的球員,並不是大家熟悉的黃平洋、李居明這些知名球星,而是名不見經傳的統一獅吳林煉,當他一開口唱完王傑的「忘了你,忘了我」後,全場響起如雷掌聲,也成為簽名會的新主角。當然,球迷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利用機會讓球迷填寫基本資料,尤其是支持的球隊,聯盟整合後再提供給四球團予以應用。而就筆者所知,唯一有善用這份資料的,好像就是兄弟象,但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以及另一位將來會登場的非球員重要人物。(未完待續)※本篇的收藏品圖片,均為中華職棒元年回顧展擁有 並同意在本文使用,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