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的都是為了職棒的「娛樂性」而進行的種種籌備情形。但是要讓職棒在臺灣開打,有一個最基本的要素:球員。職棒要進行,總不可能在場內是由播報員口沫橫飛,看著空無一人的球場在那裡把棒球賽用「說」給現場的球迷聽。(不過最近已經出現經營主體由場邊啦啦隊女孩為主的「臺灣奇蹟」) 沒有球員在球場奮戰,就不能叫做職業棒球。 球員在球場上奮戰,並且進行多場次的長期對抗,這才是職棒應該有的樣貌。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在臺灣職棒演義序章(2)有提到,1980年代臺灣的甲組棒球員總數也才勉強超過200人,要如何組成第一批挑戰職棒的勇者們,也是一項重大的考驗。獅虎成形,
娛樂城註冊送現金
進軍甲組四支預定進軍職棒的球隊中,兄弟、味全因為原本就是甲組球隊,擁有自己的班底,因此問題不大;但統一跟三商在決定加入職棒前,與棒球完全沒有任何淵源,因此無論是球員還是教練,都得從零開始。統一與三商的作法都是「先找好總教練,
魔龍之戰
再由總教練找球員」的策略。三商很順利的找到林信彰並獲得首肯,但統一找尋總教練的過程就一波三折。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先統一屬意的是曾帶領中華隊拿下1987年亞錦賽冠軍同時拿下88漢城奧運資格的臺電總教練林家祥,但林家祥考慮再三後還是婉拒。最後才找到鄭昆吉,但腳步已經比其他三隊慢了一截。因為整個80年代臺灣只有兩支球隊成功升上甲組,而且只有兄弟隊成功存活(另一支黑鐵很快就回乙組),因此統一與三商的成軍都採取「兄弟模式」-先招募球員,再挑戰甲組。「兄弟模式」的特色,就是在現役甲組選手不足的現實下,除了吸收部份現役球員外,更大量招募一度因沒有前途離開棒壇,但仍對棒球保有熱情的退役球員後組軍,這樣的好處是這批「回役」球員會更珍惜可能是這輩子最後一次打球的機會,表現會更加拚命(例如兄弟張永昌)。因此三商這邊靠林信彰的人脈從合庫、榮工挖走一批甲組球員,再吸收了李杜宏、藍文成、涂忠男等一度離開甲組球隊的選手,統一則以基地同在南臺灣的臺電主力為班底,再徵召了謝良貴、黃東南等人,
娛樂城註冊體驗金
並且在兄弟隊支援夏隆正及李文傳的情況下,才湊足十六名選手,可以進行甲組挑戰賽。。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裡要簡單解說一下,當年棒球隊要進軍甲組,並非找到一批有甲組資歷的選手就能直接進入,是有一定的程序。80年代的升級方式,是必須闖過兩關:先取得棒協認證的乙組錦標賽並奪得前兩名,才能取得「挑戰甲組資格」。取得挑戰資格的球隊,還要跟該年度甲組的墊底球隊進行三戰兩勝的挑戰賽並取得勝利後才能取得甲組資格。在80年代,只有兩支球隊在取得資格後進行挑戰並成功進軍甲組,一支叫黑鐵,另外一支就叫做「兄弟飯店」。 這張翻攝照片,可以看到最早期參加甲組挑戰賽的統一球衣樣式(鄭百勝) 不過,以當時的籌備進度,實在沒有時間讓統一與三商兩支新球隊再去乙組打錦標賽,,靠著「一元化領導」的方便,身兼棒協理事長的唐盼盼直接裁定統一三商直接取得挑戰甲組資格,並於一月下旬與秋季賽臺北區預賽墊底的北體進行甲組挑戰賽。雖然北體就算全敗也不會降級,但為了面子還是全力拚戰,但除了挑戰賽第一場給足三商威脅僅以2比4落敗外,其餘三場都是大比分慘敗(分別為4比14輸三商,0比10、0比13輸統一),讓統一與三商順利取得甲組資格,可以在1989年的甲組錦標賽用實戰為一年後的職棒熱身。。四隊人力初探「職棒開打後,到底有多少球員共襄盛舉?」一直是臺灣職棒從宣布1990年開打後,所有人心中的共同疑問。現在的年輕球迷(就算1990年出生的,現在也已經年過30)可能有點難理解,為什麼臺灣職棒開打,甲組球員沒有一窩蜂的搶進,打職棒不是球員最大的夢想嗎,為何還要猶豫?我只能說,現在很多臺灣職棒「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當時都是未知。沒有人可以預測,四支球隊重複打一整年,球迷會不會覺得厭煩而不進場;沒有人知道職棒開打後,會不會兩三年就因為虧損嚴重而收攤-因為過去從來沒有先例。其實最大的懷疑就是:企業搞運動可以賺錢嗎?或者用更專業一點的說法,可以創造現金流嗎?這一切一切的懷疑,不只不看好職棒的人擔心,那些好不容易進入合庫臺電這些國營企業正規職員的球員更擔心。他們擔心的是,萬一職棒打沒兩年就倒了,他們離開合庫臺電因此損失的穩定薪水跟退休金也就付諸流水(其實這也是林家祥沒有答應統一邀約的主因)。那麼職棒開打前,到底有多少球員決定跟著臺灣職棒一起冒險?1989年一月初,民生報曾經發表一則報導,公布當時四隊「宣稱」成功招入的球員名單: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兄弟-總教練曾紀恩,球員16人:江仲豪、黃廣琪、張永昌、陳逸松、陳勇勳、黃志佳、洪一中、陳琦豐、羅世幸、吳俊達、吳思賢、王光輝、李居明、王俊郎、林百亨、林光中。味全-總教練趙士強,球員19人:洪正欽、李安熙、鄞明村、張適閔、張見發、羅國璋、林琨瑋、李仲弘、黃煚隆、陳金茂、陳金東、黃俊濠、孫昭立、陳彥成、陽介仁、謝長亨、郭進興、林易增、吳復連。三商-總教練林信彰,球員16人:劉義傳、翁豐堉、鄭幸生、李杜宏、黃武雄、涂忠男、徐整當、陳正中、黃世明、藍文成、侯明坤、蔡志昌、何良志、許錫華、林振賢、蔣坤珄。統一-總教練鄭昆吉,教練徐生明,球員17人:杜福明、鄭百勝、汪俊良、宋榮泰、賴崇光、陳耿佑、鄧耀華、夏隆正、李文傳、余富誠、黃東南、謝良貴、藍建安、陳世龍、方明章、耿健輝、吳林煉。
請繼續往下閱讀
趙士強(正面)原本是味全內定的總教練人選(背對者為兄弟總教練「教官」曾紀恩) 相信很多讀者看到這裡,都會對這份名單感到傻眼,怎麼跟職棒元年開打後的陣容差距好像有點大?郭進興怎麼會在味全?徐生明怎麼跑到統一當教練了?先別急,要知道這份名單是1989年1月提出的,離職棒元年開打還有一年多,而這只是「預定名單」而已。先說味全的部分,陽介仁、謝長亨、林易增、郭進興、吳復連這五位當時仍加盟日本業餘棒球隊,是總教練趙士強透過人脈與遊說先行獲得口頭加盟承諾年底回國加入味全後列入選手名單之中。而統一隊的十七位選手,正式的只有十位,黃東南、謝良貴兩位退役老將是特地請來支援,藍建安、陳世龍、方明章、耿健輝、吳林煉四位見習生則是看到職棒籌備會在報紙的求才廣告應徵入選的選手。夏隆正與李文傳則是兄弟「借將」,正式名單還得等通過甲組升級賽後才做最後決定。但這個名單也只是「理想名單」,到四月中正盃開打時,四隊實際報出的球員名單如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兄弟:(12人)吳思賢、李居明、羅世幸、林百亨、王光輝、王俊郎、吳俊達、洪一中、江仲豪、黃廣琪、陳逸松、張永昌味全:(16人)張見發、林琨瑋、李仲宏、陳金茂、陳彥成、蕭浚濠、李安熙、張適閔、洪正欽、郭建霖、鄞明村、孫昭立、黃煚隆、陳金東、黃清文、林易增統一:(15人)杜福明、陳世龍、林明輝、謝佳訓、夏隆正(借)、賴崇光、鄭百勝、汪俊良、余富誠、陳耿佑、宋榮泰、耿建輝、鄧耀華、李文傳(借)、吳林煉三商:(16人)涂忠男、劉義傳、黃武雄、何良志、侯明坤、許錫華、李杜宏、林振賢、蔣坤牲、翁豐堉、黃世明、鄭幸生、陳正中、藍文成、徐整當、蔡志昌這樣的球員人數,不要說還比不上現在的青棒隊,就連當時的新聞媒體也都直言「人員太少了」,「組職業棒球聯盟和球隊跟業餘的甲組是完全不一樣的,絕非只有一個負責人、兩三位教練和二十個選手就叫職業」並疾呼職棒聯盟「開誠佈公去設法解決,前途才能亮麗。」。其實包含洪騰勝在內,職棒聯盟上下都很清楚球員不足的窘況,也找到了短期內的解決之道。關於如何解決,將在「職棒元年」的部分用一篇單元專門探討。第一次模擬考:中正盃四支進軍中職元年的準職棒球隊順利成軍後,緊接而來的就是進行實戰模擬考。當年的甲組比賽不像現在採取聯賽制,因此除了一些國際邀請賽外,甲組就是春秋兩項大型錦標賽:春季的是中正盃,秋季的是國慶盃。中正盃就是第一次模擬考。雖然貴為四支準職棒隊,但預賽分組還是很公平的按照抽籤分配,結果兄弟、味全跟統一被分在臺北預賽組,三商獨自分在臺中預賽組。這次中正盃的賽制是把十四支球隊分為臺北臺中兩組進行循環預賽,各取四支進入複賽(採取現行WBSC的Super Round賽制),複賽前四名再進行一輪循環來決定冠軍誰屬。結果北區預賽兄弟不愧甲組霸者,以五勝一敗姿態順利晉級,另一支準職棒味全打出四勝二敗也順利晉級。但統一就沒這麼幸運,預賽僅打出一勝五敗的成績慘遭淘汰。至於三商在臺中預賽雖然發生涂忠男不滿裁判好球帶的衝突事件,仍以五勝一敗順利已分組冠軍姿態晉級複賽。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兄弟、味全與三商這三支準職棒在複賽也沒有漏氣,最終都晉級四強決賽,有望奪取中正盃冠軍。但,最後拿下中正盃冠軍的,是兵多將廣的陸光。從預賽一路打到複賽,雖然場次不多,但也是超過13場的短時間密集出賽,對於人手不足的四支準職棒還是負擔很大,尤其是投手部分,幾乎都靠少數幾位投手苦撐。尤其味全,筆者印象中大半的局數都是靠鄞明村吃下,只要先發不行大概就是鄞明村登板撐到比賽結束,所以到了決賽投手群早就氣力放盡,只打出一和二敗的第四名。至於逆勢擊敗三支準職棒隊的陸光,帶隊的總教練當時也同時擔任美和青棒、青少棒隊總教練,也因為如此,一度讓他以為打職棒並沒有什麼困難,直到四年後,他才講出「職棒才是真正的棒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位總教練的名字,叫李瑞麟,幾年後,職棒會帶給他挑戰、榮耀、還有……痛心………。最終模擬考:國慶杯經過中正盃的洗禮,四支準職棒隊都有一個共通感受:球員人手實在太少!雖然只是打十幾場的短期盃賽,都會感受到調度上的捉襟見肘,因此補強人手勢在必行。經過將近半年的招兵買馬,到四支準職棒的最後一次業餘比賽-國慶盃開打前,
DB電子老虎機
四隊的搶人各有斬獲。收穫最豐碩的就是統一。統一在春季賽後,就獲得國手曾智偵、呂文生的投效,七月間又吸收了中華成棒培訓隊的童健勝、廖照鎔及李坤哲,接著又網羅陸光隊剛退役的徐育鉉,一下子增加六員猛將。三商則找來了康明杉、三商隊這次比賽增加了涂鴻欽、塗永樑、游宗龍等新面孔,但總教練林信彰開賽前就宣布日本返國加盟三商棒球隊的涂鴻欽與康明杉,將不參加秋季成棒比賽,專心準備明年的職棒球季。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國慶盃時涂鴻欽已經返臺加盟三商,但並未出賽 兄弟從業餘就走「精兵路線」,雖然職棒開打在即,兄弟在國慶盃還是只報名16位球員,雖然新增彭裕國、姚百川及吳英偉三位生力軍,但吳思賢東渡日本發展,使得兄弟隊內野守備及打擊都損失一員大將。味全陣容變動最少,只增加剛從陸光退伍的培訓隊主力投手林光宏與彭建豐兩人。這屆國慶盃賽制與中正盃相同,分成兩組進行預賽後複賽採Super Round,四強最後再打一輪循環。預賽打完,經過補強的四支準職棒都順利晉級複賽,另外四支晉級複賽的球隊有臺電、陸光、合庫、美孚。但統一與味全在複賽後繼無力,統一雖然高居分組亞軍,但是在複賽第一場對美孚之戰因不滿判決,在第四局結束後,發生棒球史上首次球隊要求更換主審的狀況。結果以4比5輸給美孚。與臺電、陸光、合庫、美孚陷入混戰,最後以些微之差沒能進入四強決戰;至於味全雖然打擊火力猛烈,但投手群實力嚴重不足,在預賽連勝三場後因投手氣力放盡連輸四場,尤其在複賽,分別以1比14、2比13分別慘敗三商與統一,早早確定淘汰。至於兄弟與三商,不但表現穩定進入決賽四強,也分別擊敗另外兩支進入決賽的合庫和美孚,在決賽的最後一場比賽,爭奪本屆國慶盃,
線上體育投注
也是兩支準職棒球隊最後一次的業餘冠軍。準職棒的業餘最終戰 三商成軍後第一個冠軍–1989年國慶盃 1989年10月22日下午,臺北市立棒球場將要進行國慶盃的最後一場比賽,來決定冠軍誰屬。但這場比賽的氣氛有一點點不一樣。因為對戰組合-兄弟對三商,兩支剛好都是隔年要正式進入職業棒球的球隊。因此這場比賽,等於是這兩支準職棒隊的業餘最終戰,也是職棒的預習考試。雖然當時聯盟已經公布了四隊的吉祥物,但「三商」並不等於「虎」,「兄弟」並不等於「象」,也沒有成建制的啦啦隊各為其主呼聲吶喊。唯一跟職棒早期相同的是,
威樂娛樂城
臺北球場久違的擠滿觀眾就是為了要看這一場「職棒前哨戰」。雖然兄弟是傳統勁旅,但主力投手黃廣琪與張永昌都連續出賽,疲態盡露,讓三商在前六局就攻下8分。反觀三商投手戰力相當充沛,劉義傳在充足的休息下雖然也被兄弟攻下分數,但總體仍能控制場面,最終三商以12比5擊敗兄弟,順利取得成軍以來第一次冠軍-當然也是業餘時期的最後一座冠軍。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義傳(左)因為冠軍戰好投獲選功勞獎 筆者真的忘了這場冠軍戰電視是否有轉播,但真的筆者還記得當時看到臺北球場滿場的球迷(忘了是新聞畫面還是現場直播),不過筆者現在還記得的是,當時看臺上,沒有人穿著鮮豔的制服,都是暗色的外套或上衣。雖然是職棒前哨戰,但實在無法感受到「職棒」到底有多麼不一樣。也無法想像臺灣的職棒將來會如此輝煌,但也極速直墜,幾乎夭折。最後要講一下,這場比賽後,大部分的球迷,都認為三商在職棒元年的後勢看好,兄弟靠著教官的鐵血領導,仍能把球隊維持在高峰;至於味全跟統一,因為戰力仍不均衡,預計將會是聯盟後段班-尤其味全的投手戰力極度貧乏,就算當時頂級強投黃平洋已經決定加入,但獨木可以撐住味全整個球季嗎?大家都不看好-而且味全還有另外一個問題:趙士強自從肝病休養後,味全就一直處在「群龍無首」的局面,直到秋季賽結束,味全的總教練仍然空缺。就在這樣的預測,我們即將進入「職棒元年」。,